沙丘为纸记忠魂
铁锨作笔写初心
踏遍兰考千重沙砾
以公仆志铸就丰碑
从聂家峪到焦裕禄纪念馆: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之路
??驻扎聂家峪村第四天,实践团发现数字化帮扶方案常因村民操作习惯、个性需求“水土不服”。“教大爷用手机查天气,他却认手写挂历。”现实落差让学生们意识到,技术下乡不能只懂代码,更要懂民心。7月6日,团队带着“如何让服务贴民心”的困惑,前往淄博焦裕禄纪念馆,从其“挨家挨户访贫问苦”的事迹中寻策,在实践与红色教育的“转场”中领悟:数字工具要接乡土气,需让技术初心扎根群众。
走进焦裕禄纪念馆:初心如磐承薪火,红色铸魂育担当
??步入焦裕禄纪念馆,泛黄的历史照片、磨破的生活用品、珍贵的影像资料,生动诠释着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。聆听讲解员讲述焦裕禄走访群众、治沙脱贫的故事时,团队成员联想到前几日调研中村民热情留宿吃饭与不舍送别的情景,让亲民爱民的精神有了更鲜活的体会——就像展柜里那封婉拒救济粮的书信,焦裕禄精神从来都藏在把群众当亲人的细节里,让他们懂得技术下乡先要心入乡土。
参观焦裕禄家风馆:廉风入卷家规在,清韵盈门世泽长。
??随后,实践调研团来到焦裕禄家风馆,在泛黄的干部十不准手稿与补丁衣物展品中,感悟焦裕禄严于律己、不搞特殊的家风准则。当看到焦裕禄子女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照片时,调研团成员们不禁想起村民硬塞在手里的桃子,轻声感慨:原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不是见外,是把纪律当成了家风。馆内优良家风如明灯的展语,让团队成员们以家风为镜,在心里筑牢了不搞特殊化的行为标尺。
步入焦裕禄故居:陋舍无言藏公心,布衣有痕印春寒
??最后,调研团走进焦裕禄故居。透过他曾经住过的土坯房、陈旧的木质家具等实物,团队回溯着焦裕禄同志的生平轨迹。成员们驻足细看、聆听讲解——故居的一砖一瓦,都镌刻着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。焦裕禄同志的高尚情怀深深触动了调研团的同学们,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,激励着大家在奋斗中践行使命。
结语:青衿之志融红脉,实干担当绘新篇
??从聂家峪村的桃香果甜到焦裕禄纪念馆的精神洗礼,实践团终于懂得:技术是冰冷的,但技术服务可以揣着体温。“别念思计”实践调研团借此为契机,将焦裕禄精神揉进代码逻辑,把“心入乡土”的温度注入程序,让红色精神成为数字时代的鲜活注脚。
峥嵘岁月谱华章
赤子丹心照四方
踏遍山河的每寸土地
以红色基因延续辉煌
(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图片:陈科伟 文章:崔杨昇 张若兮)